近年来,随着时代发展的不同,关于特殊职业题材的电影作品相对较少,之前大胡子就对邱礼涛、陈果这些喜好聚焦边缘人群导演的作品有过评述,也对《军中乐园》做过详细解读,还有韩国那俩哥们跑到台湾录制的《人性大不同2》。
没成想在2024年,居然出现一部台湾电影,关注到了这个已经沾满灰尘的角落——《凤姐》。

这个凤姐可不是简中互联网上那个曾经被我们认为是个笑话的凤姐。
她叫刘金凤。
在邱新达的执导下,《凤姐》将我们带回到上世纪的台湾,以独特的视角,聚焦阿凤这位底层女性,她坎坷的命运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如同被风雨侵蚀的野草,顽强又无奈的故事。
当然,电影也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性工作者的故事,还探讨了梦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,以及个体在社会洪流中如何被裹挟、挣扎,最终的方向。
01.
OK,先介绍下时代背景,让大家有个相对清晰的认识。
台湾的此类产业发展历史悠久。
1820年清道光年间,艋舺码头附近,凹斗仔有多间娼寮设立。从清朝到日治时期,再到战后的公娼制度,台湾的此类产业一直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进。
1950年代至1992年代,「特约茶室」制度存在,俗称:军中乐园。
同时,1956年国民党颁布「台湾省娼妓管理办法」,实施公娼检验制度,同时并取缔私娼,在划定的特定区域内,对交易主体及失足妇女发放限量执照。
到了1990年代,台湾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转型。
经济腾飞带来了物质繁荣,但也造成了贫富差距的扩大。
色情行业发展十分神速。与此同时,民主化进程加速,女权运动兴起,传统的道德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发生激烈碰撞。
从70年代到90年代,《凤姐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。
然后,在90年代,民进党作为一个新兴政党,力图在各领域占据道德制高点,陈水扁准备「废娼」,这个政策背景为电影提供了深刻的社会语境。
关于这段历史背景,可以查阅《南都周刊》的这篇文章: 《台湾妓女的罪与罚 禁娼背后的数百亿性产业》 。

废娼运动不仅是一项政策变革,更代表着台湾社会对传统性工作文化的重新审视和价值观的重构。
在这个背景下,像凤姐这样的性工作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,她们既要应对法律政策的变化,又要承受社会道德观念转变带来的压力。
而凤姐的个人悲剧,在很大程度上是那个时代社会结构性问题的缩影。
电影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特定历史时期下,普通人求生、求爱的无奈与勇气,而「真实事件改编」的设定,又无疑增强了影片的批判性和警示意义。
02.
故事开始。

女孩名叫刘金凤,和弟弟刘昱明生活在花莲的乡下。
此时她还只是阿凤,一个怀揣着明星梦想的姑娘。
她偷偷离家前往台北,渴望凭借自己的歌声闯出一片天地。
然而,命运的齿轮将她无情地推向了深渊。她不幸被同村人下迷药拐卖到日本,被迫从事性工作。

在这种痛苦的情况下,阿凤只能日复一日地煎熬。
机缘巧合下,多年后的她终于返回了台湾。
既无学历傍身,也无一技之长,落魄之下,她在茶室里继续从事这份工作,而当年那个想要站在舞台上发光的女孩,早已被岁月磨去了棱角。

15年过去,阿凤成为了凤姐,就像当年香港的《霞姐》一样。
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出现。
她的弟弟阿明长大成人,并考上了警官,恰好被分配到姐姐所在的区域。

姐弟俩在尴尬的境遇中重逢,弟弟在日常调查中逐渐发现了姐姐的真实身份,这份亲情在风尘中显得格外沉重。
茶室里,妈妈桑和她的姘头阿万强迫未成年少女小萱卖淫。
凤姐看到小萱的遭遇,仿佛看到了曾经无助的自己,内心深处的良知被猛烈唤醒。

她决定不再沉默,向弟弟举报了茶室的非法行为,誓要解救小萱。
在警方成功解救小萱后,妈妈桑和阿万对凤姐进行了残酷的报复性殴打。
弟弟刘昱明赶到现场,发生激烈冲突。
混乱之中,凤姐为了保护弟弟,奋不顾身地去拉扯持刀的阿万,不幸被刺伤,最终死去。

一种另类的「被嫌弃的松子」,一个普通女人悲剧的一生。
这其中,高宇蓁的表演格外珍贵,这也是她的大银幕首秀。
她没有刻意去表现一个悲情女性的痛苦,而是用一种近乎麻木的平静来诠释凤姐的内心世界。那种已经习惯了命运安排、不再奢望改变的神态,比任何眼泪都更让人心疼。

电影没有过多渲染凤姐在日本的悲惨经历,而是通过她回到台湾后的生活状态来反映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往。
而电影的美学风格也呼应着这种情绪。
导演采用相对朴素的影像语言,没有过多的技巧性炫耀,而是用一种直白的手法来记录这个女人的日常生活。
昏暗的茶室、狭窄的房间、带着烟火气的街道,这些场景构成了凤姐生存的全部空间。

高饱和度的画面处理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情绪,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时代氛围中。
最终,凤姐还是死去了,既是个人悲剧的终结,也是一场对自我和解脱的救赎。
离开这个肮脏的世界,对凤姐来说或许是最好的结果,她的人生苦痛在这一刻得到了解脱。她的死,从某种意义上说,也为弟弟的前途铺平了道路,让弟弟不再需要一个身陷风尘的姐姐。
这背后,是社会对这类群体根深蒂固的偏见,使得她们即使有心自救,也往往缺乏外部支持,最终只能走向悲剧。
03.
《凤姐》的故事核心,是一场关于「上岸」的挣扎与最终失败的悲歌。
凤姐渴望摆脱乡下生活的束缚,梦想成为歌星,这份志气本身并无过错。

然而,影片也揭示了一种残酷的现实。她对自身能力有着超出实际的期待,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,最终导致她「一出山」就被拐卖,梦想彻底破碎。
她的人生中有两次看似可以「上岸」的机会,却都未能抓住,不禁令人唏嘘。
影片通过凤姐的命运,深刻折射出当年台湾社会底层女性的生存困境。
在那个年代,没有学历、没有背景的女性,一旦误入歧途,想要回头几乎寸步难行。
影片也展现了她们在社会边缘的挣扎,以及被歧视、被剥削的无奈。在缺乏教育机会和上升通道的底层社会,个人即使有梦想,也可能因为缺乏必要的「工具」和「平台」而无法实现。凤姐的悲剧,是个人能力与社会结构性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,并非单纯的个人「不自量力」。

从电影结构来看,《凤姐》的设定相对寡淡和老套,故事走向完全意料之中。
这种平铺直叙、缺乏波澜的叙事,使得戏剧冲突显得一般,人物形象也比较扁平。
更遗憾的是一些重要时代背景,比如,当时台湾的废娼政策,在影片中的消失。
背景的缺失,意味着影片放弃了一个可以深入探讨社会政策、女性权益、行业变迁的宏大视角,使得影片的社会批判性被削弱,更偏向于个体悲剧的展现。
这种选择可能出于创作者能力所限,难以驾驭复杂的社会背景,也可能出于市场考量,避免过于沉重或敏感的话题。
无论何种原因,这种消失都使得影片未能达到如《军中乐园》那样的高度,失去了佳作潜力。

此外,角色塑造上,凤姐确实身上体现出了一种「不服输的心会倔强到底」的精神。
这种性格与职业的矛盾性使得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深度的可能。
不过,塑造的完成度却很模糊,许是源于对角色深层心理刻画的不足,或者试图在受害者和反抗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,但可惜未能融合。
一个面目模糊的角色,很难让人产生持续的共情和理解,即使她有不服输的精神,也显得缺乏根基。
这使得影片虽然有感人的亲情戏和个别出彩的配角,但核心人物的魅力未能完全释放。
04.
相对来说,同样是聚焦边缘群体,拿《凤姐》和香港电影中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,能够更清楚地看出这部电影的特色和局限。

《金鸡》讲述了阿金以其15岁至40岁所经历的辛酸史,道出1970年代尾至2000年代初香港的各种变迁故事。
相比《金鸡》的时代跨度和社会背景的宏大叙事,《凤姐》更专注于个体命运的刻画,时间线相对集中,更像是一个女人人生中最关键时刻的截面。
《X工作者十日谈》描述社工在夜总会推广权益及考察过程的见闻,认认真真地将性工作以一个平常行业来对待。
邱礼涛的这部作品更具社会学意义,试图从职业角度来理解性工作。
而《凤姐》则更多地从情感和道德层面来审视这个问题,带有更强的人文关怀色彩。
三部电影都没有回避这个职业的残酷现实,但处理方式各有不同。
《金鸡》用黑色幽默来化解沉重,《X工作者十日谈》用纪实手法来展现真实,《凤姐》则用亲情和救赎来寻找希望的微光。
在类型化处理方面,《凤姐》显得相对保守,缺乏《金鸡》那种大胆的喜剧元素,也没有《X工作者十日谈》那种直面现实的勇气。
作为一部聚焦边缘群体的电影,《凤姐》有其独特的价值。
这不是一部尽善尽美的电影,它有其叙事上的平庸,也有在时代背景处理上的遗憾。
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被主流社会忽视的人群,听到了她们的声音,理解了她们的困境。
最终,《凤姐》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不完美但真诚的故事。

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,也没有进行道德说教,而是用一种相对平和的态度来审视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。
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,像凤姐这样的人还有很多。
怎么说呢,人生如戏,戏如人生。

活在当下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,每个选择都有其代价。在复杂的世界里,理解比批判更重要,温暖比冷漠更珍贵。
《凤姐》的故事,就像一曲未尽的悲歌,没能照亮回家的路。